“翡翠深红坠碧枝,田园硕果正丰时。”8月中旬,阳高县大白登镇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智能化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大小西红柿等果蔬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园区。红的、绿的、黄的,甚至还有迷彩的,各色西红柿像葡萄一样,一串串、一簇簇鲜嫩欲滴,摘一颗放进嘴里,脆而不硬,甜而不黏,回味清爽。这正是农信社重点支持的“三黄一红”特色产业(“三黄一红”:黄花、黄芪、黄小米、西红柿)之一的“阳高红”西红柿丰收的场景。
阳高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且地域多为火山熔岩质土壤,富含硒、锌、铁等28种微量元素,是西红柿种植的“黄金地带”因为品质优、口感好、营养丰富,被客商和消费者冠名为“阳高红”。
近年来,阳高县联社瞄准全市以打造京津冀“菜篮子”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的有利契机,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入企调研问需、加大信贷投放、打造银企合作平台等措施,推动西红柿种植面积逐年上升,效益日益增加。目前,“阳高红”西红柿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亩试验田扩大至现在的8020亩,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今年更是产量突破5万吨,实现产值近2亿元,4000多户农户直接或间接受益,户均增收2万多元,真正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入企问需解难题
“来来来,快请到屋里坐!”联社工作人员一行刚走到农户张某家的大棚里,他就热情地招呼,并详细讲解西红柿种植技巧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将种植规模扩大的。“前些年我住在山里,当时没钱没致富门路,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后来发现本地有这么好的种植资源,于是我就到信用社去贷款,又赶上市场行情好、国家政策好,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我的大棚终于有了一定规模。”
近年来,阳高县联社紧扣政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战略规划,坚持“信贷资源倾斜、信贷产品倾斜、信贷服务优化”的基本原则,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加强与当地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村支两委等的对接,组建专业服务队,主动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合作社等开展走访活动,及时展开贷前调查等工作,了解客户在购种、购肥、大棚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资金投入,全面掌握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入金融“活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信贷支持添动力
阳高县联社不懈余力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企业发展壮大。一方面,对接当地政府,第一时间掌握发展大棚西红柿整体规划和政府优惠政策,作为信贷支持布局参考依据,掌握建棚村民的详细信息,摸透种植户金融需求,以便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整村授信”,为贷款审批提供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在支持农产品产业发展方面展现农信速度。
“现在农信社贷款授信额度高,办理速度快,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我们的种植技术不断改善,从化肥到有机肥,产量越来越高,销路也越来越宽,年收入能到10万元左右。”大白登镇潘寺村农户石某说。仅2023年,该行就为西红柿等特色设施蔬菜产业发放各类贷款1330余万元。在信贷资金的强力支持下,全县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聚集发展,目前已有种植企业20余个,涉及4个乡镇9个村,年产量930万公斤左右,年产值近3600万元;番茄酒酿深加工企业2家,提供固定技术岗位210个,有效带动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银企合作助增收
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阳高县联社充分发挥金融指挥棒导向作用,通过“农信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即农商银行信贷政策、出信贷资金、出金融服务;企业出西红柿苗、出种植技术、出市场销路),“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加强互惠合作,为西红柿特色农产品种植参与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服务,进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期间,阳高县联社制作“金融政策明白卡”,将农信社普惠金融政策、惠农产品服务送到收购的各个环节,并走近客户,认真听取对农信社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手把手”地讲解农商银行手机银行、晋享e付等产品使用方法,让客户尽快掌握技能,躺在炕上就能收到货款到账的短信提示,既便捷,又新潮。客户经理还积极参加“阳高红”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10余次,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阳高红”品牌声名远扬。如今,“阳高红”西红柿远销全国各大城市,4000余农户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达2万多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果。阳高县联社围绕当地产业特色,持续做好信贷投放工作,在产品服务和多样化担保方式上积极探索,实现经济飞跃、居民增收的共赢,不但擦亮了“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的金字招牌,也映红了广大农户幸福生活的一张张笑脸,真正让“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